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4亿,并还将迅速增长。因此,占总人口11.4%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明确提出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为全面了解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去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取样,调查覆盖了19个省的29个城市,共发放问卷6148份,回收有效问卷5149份,可以说,这次调查较为全面地评估了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怎样做才能使他们更快乐地度过晚年的时光?让我们走近该项调查的负责人李娟。
您的心情还好吗?
15%的老年人心情较差,自卑感、失落感、自责感日益加深;8%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明显
记者: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门研究心理科学的机构,您及您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初衷是什么?
李娟:社会的进步让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我国一直缺乏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调查研究。而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到底怎么样?是否像有些人说的,我国城市老年人有一半以上心理存在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对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开展全面的科学的调查。
记者:通过这次全国性的调查,你们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处于什么状况?
李娟:我们对5149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指数的评定,形成了《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很好者占 15.9%,良好者占69.7%,较差者占11.4%,差者占3%。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但也要注意仍有接近15%的老年人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高龄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
总体来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唯一例外的是老年前期(55-59岁)这一群体在适应方面得分比老年群体(60岁-74岁)低,这可能与老年前期要面对退休这一重大生活事件有关。 75岁是一个关键年龄点,老老年群体(75岁及以上)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记者:15%的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以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对数字来看,还是相当大的,看来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确实值得我们关注。那么您觉得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的老人,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娟:我们的调查设计从五个方面来衡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心理状态较差,其实就表现在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欠缺和反常。比如由于大脑(尤其是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结构和功能的老化导致了人到了老年期记忆力会逐渐下降,做事效率明显降低。对此,有些老年人往往认为自己“变笨了,不中用了”,自卑感、失落感及自责日益加深,导致自我评价降低,情绪变得不稳定。再比如,一些老年人有足够的退休金,却舍不得买东西,废旧的物品也留着不扔,其实这就是认知效能下降的表现。许多老人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节俭习惯和观念,但当社会步入物质条件好转的年代时,人却上了年纪,心理停留在以前的某一阶段,对那个时代的知识、观念记忆深刻、时刻保留,却难以向前发展,其心理状态表现为一定的偏执、焦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而其内在的心理状态通常伴有失落感、自卑感、恐惧感、孤独感及焦虑、偏执、迟钝、暴躁等。
记者:那么,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李娟:通过2001年对北京市2000多名老年人的调查和2008年的全国调查,发现约有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许多轻微的抑郁者并未包含在内)。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症状。抑郁的产生有遗传的因素,更来自影响心理健康的多种环境因素,是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结果,也是诸如健康、依存、和睦、安静、支配、尊敬等某些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所导致。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经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伴有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参与活动;他们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老人,在照顾刚会走路的外孙时,外孙不小心跌倒,而她却未来得及扶住,结果跌伤。从此以后,她经常闷闷不乐,自言自语“要是扶住了多好啊,老了”。这就是把一些偶然事件夸大成不可饶恕的错误,内心不断责备自己,造成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的抑郁心理。
谁影响了老人的心情?
儿女关心照顾多的老人精神状态较好;社会交往、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帮助及价值评定等都对心情构成较大影响
记者:身体机能的老化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什么样的外在环境和境遇会明显影响心理?
李娟:任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对不同的人侧重点不同。所谓内因,首先如健康问题——老年人身体机能面临下降趋势,易患各种老年性疾病,这些躯体疾病会产生相当强的负性心理刺激。其次是经济状况,经济上比较独立的老人相对于经济上要靠子女供养的老人,精神状态相对较好。其他如受教育水平、自身的修养、性格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正如我们所发现的,有业余爱好、调节能力强、生活态度乐观都会对心理起到良好的作用。 外在的因素主要指老人所处的环境,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家庭。调查发现,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儿女关心、照顾多的老人精神状态较好,老年人尤其期待来自别人,特别是儿女、晚辈的尊重;其他还有如社会的交往、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帮助及价值评定等。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老年丧偶、在社会上被骗等的刺激是非常大的,应尽力避免。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高学历者好于低学历者;从事脑力职业者好于体力职业者。在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方面,女性年老者要好于男性,而在认知能力上,男性要好于女性。
记者:我以前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母亲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女儿自立后,母亲准备再婚,女儿不同意,甚至不去看望母亲,母亲很痛苦,由此精神状态很差,通过这件事,想请教您,“情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李娟: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前赵本山的一个春晚小品就是以此为主题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情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对老年人来说,尤为珍贵。因为对于历经过风风雨雨的老年人来说,事业啊、金钱啊,可能都不会成为生活的大目标,安安乐乐地过晚年生活成为多数老年人最大的愿望。
记者:要满足安安乐乐的愿望,除了身体健康外,可能就是家庭的和睦、儿女的孝顺、亲友的来往吧?
李娟:是的,而贯穿所有这些的主线就是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融入、支撑和交流——精神与情感方面的满足几乎成为晚年生活的第一需求,情感的释放会让老年人更加轻松和愉快,缓释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就有了重要的依托;如果老人的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易得各种疾病。至于爱情,老年人同样需要,可能会成为对心灵的最大滋润。这次问卷调查表明,丧偶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和人际关系上明显低于已婚者,也低于离婚者;而离婚的老年人在情绪、自我认同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要比丧偶者差,他们的情绪波动大、适应能力差,更容易丧失自我。
哪里养老更快乐?
居家养老者明显要比机构养老者快乐。养老机构要把对 “心灵”的服务放在与物质同等重要的位置
记者: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在养老院安度晚年,您认为养老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影响?
李娟:我们曾对北京地区的两类不同方式养老的人群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衡量心理健康的自我、情绪、适应、人际、认知这5个方面,无论是各项比较还是综合起来看,居家养老者要明显好于社会机构集中养老者。现在看来,两类养老方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社会机构养老者离开了家庭,不和儿女住在一起,尽管家人会去探望,但与子女难以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心理沟通,亲情纽带弱。一些养老机构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较好,但老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能未得到满足,比如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最主要的是缺乏与知心人交心,其中性格较内向的老年人又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等等。凡此种种,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记者:确实,在现实中我们也能发现,孤单、寂寞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很大,导致焦虑或抑郁的不乏其例,那么如何让老年人,特别是婚姻状况不佳者走出孤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李娟:老年人面临社会活动范围相对缩小的情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可能离异、丧偶者更严重一些。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需要子女及社会的关心。我们应该尊重他(她)们的感情选择,莫让老年人感到孤寂和凄惶。同时,交流、陪伴及关怀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积极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极重要的作用。这种参与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继续发挥余热,从事与退休前工作相关的职业或服务于社区公益活动,也可以是发展兴趣爱好,还可以是干干家务,帮忙带带孙子女。平时说人老了,退休了,该享清福了,但老年人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了,那很快心理的空虚、寂寞,乃至身体的各种不适就会找上门来。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并很快为各国所提倡。 “积极”一词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它是使所有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老人忙碌起来,精神就充实了。
记者:那么,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及被动地依赖养老机构的客观情况,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参与”怎样能够更好地得到保障?
李娟:对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应建立广泛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和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来消除负面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养老机构来说,要把对“心灵”的服务放在与物质同等重要的位置,了解他们的心理期待,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服务人员要以热情、友情弥补亲情,想方设法为老人提供相应的精神服务,满足他们感情与尊重的需要。逐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聊天老师”岗位,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及时进行干预、疏导和治疗。同时,要发挥老人集中的优势,组织更多的社会参与活动,如游园啦,参观啦,讲座啦,可做的事很多,有些老人喜欢和孩子们交流,其实,幼儿园等机构也盼着老人们的到来。老人们到幼儿园访问,孩子们高兴,老人们自己也感觉回到了童年。
记者:您刚才说,老年人心理保健应建立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请您再详细说说,这一体系应该如何建立?
李娟:对家庭来说,子女不要以为给父母买点东西就够了,事实上人老了,自尊的需要越发凸显。因此,常与老人交心、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目前,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空巢”老人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已成为必然和发展趋势,同时发动老年志愿者或义工,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为,让健康的老人发挥余热,排解他们的寂寞,这些都是政府及全社会应该积极探索和参与的。目前,许多青年志愿者组织都在关心、关爱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或老人家里进行服务,而这种关爱也应建立在身、心两个方面,并要长期和制度化,旨在与老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胜似亲人。在外国,社区经常组织年龄相对较小的老人作为志愿者,去慰问年长的老年人,许多老年人由此形成了亲人般的感情,对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记者:看来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做的、可做的还很多,毕竟我们都家有老人,将来也会变老。除了日常的尊重、关心和孝敬外,一旦我们身边的老人心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波动,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李娟:作为老人身边的人,一旦发现老年人心理波动大,负面情绪重,我们要及时地进行“心理护理”。第一步是进行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多样的及因人而异的,如询问式交谈、理解式交谈、鼓励式交谈、批评式交谈等。了解到影响心理的因素后,要及时进行安抚,采用劝导、启发、理解、同情、支持、提供保证和消除顾虑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增强信心,从而促进心理的调节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