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发现表演者视觉动作的协调通过“Mu波同步”机制增强音乐愉悦感
在音乐欣赏中,我们不仅用耳朵“听”,也常常借助眼睛“看”。那么,为什么观看表演者的动作,会让音乐听起来更加动人?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组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Robert Zatorre教授团队合作,为这一音乐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问题给出了全新答案。研究发现,表演者动作与音乐声音的协调能够显著提升听众的愉悦体验,其背后机制是大脑中“Mu波同步”(Mu entrainment)所反映的感知—运动整合。
尽管以往研究已注意到视觉信息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评价,但此研究首次从神经机制层面系统揭示视觉动作如何增强音乐快感。研究团队招募了31名年轻听众,让他们在观看歌唱或小提琴演奏视频的同时,记录其主观评分、皮肤电反应和脑电信号。视频材料中设置了声音与动作协调(如口型与歌声匹配)与不协调(动作与声音错位)两种条件。
结果显示,与不协调条件相比,动作协调显著提升了听众的主观愉悦评分和皮肤电反应,说明视觉协调性确实放大了音乐引发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脑电分析揭示,当动作与音乐匹配时,大脑8–13 Hz的Mu波与音乐声学包络的相干性明显增强,显示出更强的神经同步性(图1)。

图1. Mu波能量(A)与Mu波-声音包络相干性(B)在视听一致和视听不一致条件下的差异,以及Mu波相干性与主观愉悦度和皮肤电反应的相关(C)
中介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这种“Mu波同步”在视觉协调性对愉悦感的促进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图2)。

图2.中介分析结果
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视觉协调性对愉悦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声乐表演中,而对小提琴演奏,在非演奏者听众中并未引起显著差异。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都具备“发声”的身体经验,容易通过视觉观察歌手的口型、喉咙动作来内化并预测声音,从而强化愉悦感;而对于不熟悉的乐器动作,则难以引发相应的感知—运动模拟。
该研究为“音乐为何动人”提供了新的神经科学证据:音乐的快感不仅来源于听觉,也依赖于视觉与身体经验的共同参与。表演者的协调动作通过促进大脑的感知—运动整合,提升个体对音乐结构的预测与加工流畅性,进而增强审美愉悦。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音乐审美多感官本质的理解,也对舞台演出、音乐教学、多媒体设计等领域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在声音与动作的协调中,或许正隐藏着打动观众的关键。
该研究获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1500)支持。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心理所博士毕业生张磊为第一作者,心理所杜忆研究员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Robert Zatorr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Zhang L,Du Y,ZatorreRJ. (2025). Visual Congruency of Performers’Movements Enhances Vocal Music Reward through Mu Entrainment.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nsaf089. https://doi.org/10.1093/scan/nsaf08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