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提出音乐大调/小调感知的新框架:从预测编码到个性化治疗
在日常的音乐体验中,人们常常把“大调”与“快乐”、“小调”与“悲伤”联系起来。然而,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快乐—悲伤”的简单二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对音乐情绪的感受。比如,小调旋律在带来“忧郁”氛围的同时,也能引发愉悦和回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组在Physics of Life Reviews 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基于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的奖赏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PE)机制。
文章指出,大调和小调的情绪效应,不应仅仅理解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值,而是要放在“大脑预测—误差—奖赏”的动态过程中去解释。当音乐进行时,人们的大脑会不断预测下一个和弦或旋律。如果实际声音和预期一致,人们获得稳定感;但若出现出乎意料的变化(比如小调中突然转为大调的“毕卡迪终止”),这种“预测误差”会触发大脑奖赏回路,带来愉悦与兴奋。正因如此,哪怕小调在文化上常与“悲伤”联系,它依然能通过触发奖赏机制而带来“快乐的悲伤”。
文章同时强调,音乐感知并不是“人类的普世语言”,而是深受文化背景影响。西方听众习惯于“大调=快乐、小调=悲伤”;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阿拉伯的马卡姆调式等音乐体系中,情绪与调式的对应方式可能截然不同。这意味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大脑在处理音乐预测误差时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单纯基于西方音乐体系的音乐治疗方案,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
文章进一步提出,研究者可以在以下方面探索个性化的音乐治疗:
1. 实时监测:未来可利用便携式神经成像技术(如fNIRS)实时监控个体在大调/小调切换时的大脑奖赏反应;
2. 动态刺激:相比“静态播放大调或小调”,引入自然音乐中的调式转换(如巴赫的转调、爵士的和声跳跃)更能激活大脑的预测误差机制,提升治疗效果;
3. 跨文化临床试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如何在音乐调式中产生预测误差,以开发更精准、更具文化敏感性的干预方案。
该文章不仅为“大调/小调为什么会让人既悲伤又愉快”这一古老问题提供了神经计算学的解释,也为未来的音乐疗法提供了新方向:通过预测误差优化个体化音乐刺激、根据文化差异定制音乐干预、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可控的音乐材料,探索最优的治疗“惊喜点”。
这一框架的提出,标志着音乐神经科学正在从“描述音乐带来的情绪”走向“精准干预情绪与心理健康”。
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基金支持。
文章已发表在Physics of Life Reviews。心理所博士后尤思琦和博士生姜欣桐为共同第一作者,心理所杜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You S., Jiang X.T., Du Y. (2025). Beyond valence: A predictive coding framework for major–minor mode perception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53:131-133. https://doi.org/10.1016/j.plrev.2025.03.00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