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怀旧倾向在成年初显期的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3-01-12 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蔡华俭研究组

Those old melodies still sound so good to me

As they melt the years away

Every shal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Every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All my best memories come back clearly to me

Some can even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 Carpenters《Yesterday Once More》

  一首充满回忆的老歌,瞬间就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充满美好回忆的过去。这种对过去的缅怀便是怀旧(nostalgia)。现代心理学将怀旧定义为一种自我意识性情绪。这种情绪是喜乐参半,但大部分时候是积极的。怀旧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各种刺激引发,如怀旧的歌曲、电影、照片、物品等,都可以诱发人们的怀旧。此外,大量实证研究还表明,很多负性状态(如孤独感、自我不连续感、无意义感等)也可以引发怀旧情绪,而怀旧情绪则可以通过缓解负性刺激的不良后果而获得心理平衡,起到情绪调节与负性事件应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价值(即怀旧的调节模型)。

  同时,怀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都会经历怀旧情绪。然而,不同的人对怀旧的偏好程度不同。心理学家将这一个体差异称作为怀旧倾向(nostalgia proneness)。怀旧倾向高的人会更频繁地体验怀旧情绪、更看重怀旧的体验。那么,这种怀旧的倾向性在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呢?又会随时间发生怎么的变化呢?

  不难想象,老年人大多都非常喜欢怀旧。事实上,研究发现,老年时期也确实是怀旧倾向最高的年龄段之一,因为怀旧可以帮助老年人应对生理与社会地位的恶化、对死亡临近的恐惧等负性刺激。而令人意外的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18-25岁的青年,或者称作为初显成年人,emerging adults)是另一个怀旧倾向普遍较高的人群。那么,在这个阶段,怀旧倾向会经历怎样的变化与发展?怀旧在这个阶段又有怎样的适应价值呢?

  就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蔡华俭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纵向追踪研究。在该研究中,研究者追踪调查了327名某高校的大一新生,从入学到毕业、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测量,共进行了六波测量。研究从等级秩序(rank-order)与平均水平(mean-level)稳定性两个衡量特质发展稳定性的重要维度全面地考察怀旧倾向在成年初显期的发展规律。

  等级秩序稳定性(rank-order stability)描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特质在某一人群中所处位置保持相对不变的程度,可以通过跨时间的重测相关系数(test-retest correlation)来反映,跨时间的重测相关系数越大,说明某一特质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变化越小。在该研究中,怀旧倾向的跨时间重测相关系数在0.25-0.79之间(跨度四年的重测相关为0.25,跨度半年的重测相关为0.58-0.79)。同时,研究者还通过构建特质-状态-时刻模型(Trait-State-Occasion Model,TSO model)来考察怀旧倾向等级秩序稳定性的来源。该模型通过区分跨时间稳定的特质、缓慢变化的特质与状态三种不同的成分,考察不同成分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来细致地分析某一特质的稳定性及来源。跨时间稳定的特质成分解释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稳定特质所影响的变异部分,通常反映了基因或者早期童年经历这些跨长时间稳定因素的影响;缓慢变化的特质成分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一致,但会存在跨时间的延续效应,解释了通过自回归传递给下一个时间点的变异部分,通常反映了稳定特质成分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而状态成分则解释了每一个时间点上特有的、独立的变异部分,通常反映的是随机的、情境的短期影响。在该研究中,稳定的特质成分解释了37-43%的总变异,缓慢变化的特质成分解释了10-27%的总变异,而状态成分则解释了剩下的29-49%的变异成分(见图1)。综合来看,这些结果表明怀旧倾向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中等程度稳定性的个体差异,既受到先天及早期经历等稳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由环境等不稳定因素所塑造。

图1. 稳定特质、缓慢变化特质及状态成分解释的变异比重

  平均水平稳定性(mean-level/normative stability)描述的是某一群体中某一个特质的平均水平随着年龄增长保持不变的程度,可以通过样本均值随时间的变化程度来反映,跨时间的均值水平变化越大,说明该群体某一特质随年龄增长的变化也越大。在该研究中,怀旧倾向的均值水平在总体上呈随时间推移而下降的趋势,在刚入学时最高(M=4.82),并在即将毕业时达到最低点(大四上学期:M=4.11,大四下学期:M=4.13)。进一步,研究者还通过纵向多水平分析(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analysis)来描绘这一变化趋势,并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在塑造这一变化中的作用。分析显示,整体上,怀旧倾向的水平在大学四年间呈减速下降的趋势,且负性生活事件的强度与类型都会对这一变化趋势造成影响。具体的,对于每一个被试来说,当他们经历了比入学时更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时都会有更强的怀旧倾向。同时,对那些在入学时经历更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同学,他们的怀旧倾向水平随时间下降的速率更慢。这一结果可以用怀旧的调节模型解释:当频繁地经历负性事件时,这些消极的刺激会更频繁地激发怀旧情绪,从而纾解负面情绪。

  此外,不同类型的负性事件对怀旧倾向的影响也不同。在适应、人际关系、学业、丧失以及惩罚这五类不同的负性事件中,适应相关的负性事件(如不适应大学生活、不适应离家等)对怀旧倾向水平有最强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在大学期间,当学生经历更强的不适应时,会更容易怀旧。对于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发展挑战就是完成从青少年/高中生到成年/大学生的转变,相应地,他们需要熟悉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等等,这些任务对此时的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因而相关的挫折与负性事件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打击,更需要激发怀旧来进行调节。最后,在五类不同的负性事件中,只有惩罚相关的负性事件(来自家长的体罚、被罚款等)会对学生的怀旧倾向产生延续性的影响,即在入学时经历更严重的惩罚的学生,怀旧倾向随时间降低的速率越慢(见图2所示),这一结果也许与惩罚所造成的长期伤害有关。

图2. 不同初始惩罚水平个体的怀旧变化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特质水平的怀旧倾向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并描绘了其平均水平在成年初显期呈减速下降的趋势,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在影响怀旧倾向水平与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对怀旧倾向在成年初显期发展规律的了解,也进一步强调了怀旧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在帮助年轻人适应从青少年到成年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ZDA324)的经费支持。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心理所毕业生王娱琦博士、通讯作者为蔡华俭研究员,已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期刊。

  论文信息:Wang, Y.,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Wu, M., & Cai, H. (2023). Trajectory of nostalgia in emerging adulthoo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Online first.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2114324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