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共情表现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陈楚侨研究组

共情是指分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不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共情缺损,其亚临床群体中也表现出共情的异常。然而,以往研究主要依赖自评量表和实验室评估,生态效度较为有限。

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毅副研究员、陈楚侨研究员联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王艳郁教授团队,共同开展了两项经验采样研究,系统考察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共情表现,并深入探讨了其与社交愉悦及情绪状态之间的动态关系。

研究一纳入了46名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与53名低社会快感缺失个体,每名被试连续7天、每天10次通过手机应用报告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社交体验以及认知和情感共情(平均完成率77.8%)。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共情水平降低,并且共情水平的降低与其社交愉悦体验、积极情绪状态的降低有关。

研究二进一步扩展了研究对象的范围,纳入31名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31名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和32名健康对照(平均完成率62.8%)。研究发现,尽管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实验室的共情准确性任务中表现出较对照组更低的共情准确性,但在日常生活中报告的认知和情感共情水平却与健康对照组相当。相反,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表现出正常的共情准确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出共情水平的显著下降,特别是情感共情方面(图1)。此外,研究者还考察了共情与社交愉悦、情绪状态的动态关系。其中,三组被试都表现出了“社交愉悦度越高,共情水平越高”的相关模式;情绪状态与共情的相关模式在三组中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健康对照组中仅发现了共情对于积极情绪的单向促进作用;在高社会快感缺失组中,积极情绪与共情呈现双向促进作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未观察到统计显著的相互影响。

两项研究系统揭示了精神分裂症谱系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共情表现及其心理机制,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社会认知缺损提供了新视角,也为针对特定人群设计差异化干预策略指明了方向。

图1. 精神分裂症患者、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和对照组日常生活中的共情

图2. 日常生活中共情与社交愉悦和情绪状态的关联

两项研究获得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理所揭榜挂帅项目和黄乾亨基金会的资助。

目前,研究一已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研究二已发表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生顾杰(已毕业)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王艳郁教授和心理所王毅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心理所陈楚侨研究员、香港大学副教授Simon Lui、香港大学助理教授曹原、诺森比亚大学助理教授Emma Barkus为研究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楚侨、Simon Lui和华中师范大学李旭副教授为研究二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信息:

Gu,J.,Hu,W.,Meng,X.,Zhang,L.,Wang,M.,Cao,Y.,Barkus,E.,Lui,S. S. Y.,Wang,Y.*,Wang,Y.*,& Chan,R. C. K. (2026). Altered empathy in daily life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 social anhedonia: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192,40–48.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ires.2025.10.033

Gu,J.,Ding,X.,Yang,J.,Meng,X.,Hu,W.,Li,X.,Wang,Y.*,Wang,Y.*,Lui,S. S. Y.,& Chan,R. C. K. (2025). Individuals with High Social Anhedonia but not Schizophrenia Exhibited Altered Empathy in Daily Life. Schizophrenia Bulletin,sbaf136.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f136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