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开发痒觉敏感性测试量表
慢性瘙痒常见于多种皮肤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银屑病和结节性痒疹。持续的瘙痒常导致患者皮肤损伤、生活质量降低及痒觉敏感性的增强。准确测量痒觉敏感性对于预测慢性瘙痒的病程进展至关重要,但目前缺乏能够快速、可靠地评估痒觉敏感性的工具。此外,瘙痒可由多种刺激(化学、机械或电刺激)引发,单一刺激类型诱发痒觉的测试无法全面反映个体的瘙痒敏感性,而多模态痒觉测试则带来耗时、成本昂贵且施测复杂的问题。并且,不同刺激强度所引发的瘙痒反应强度差异,可能反映了多个痒觉敏感性维度。因此,开发更具综合性的测量工具,以高效、实用地评估个体的痒觉敏感性至关重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孔亚卓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痒觉敏感性自评问卷(Itch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ISQ)。问卷通过询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瘙痒强度来评估其综合性的痒觉敏感性,旨在测量多类型和多维度的痒觉敏感性、捕捉慢性瘙痒患者的痒觉敏化特征、协助预测患者瘙痒严重程度的发展。
该问卷的开发基于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瘙痒的场景(例如过敏、蚊虫叮咬)。受试者需使用0-10分的数字评分量表(NRS,0分=完全不痒,10分=极度瘙痒)评估其感受到的瘙痒强度,并需避免由条目引发的情感(如恐惧)对评分的影响。
共有370名受试者参与测试并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最终ISQ共有1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63.68%。ISQ量表呈现出清晰的3因子结构,所有条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载荷均高于0.5,无跨因子负荷。三个因子被分别命名为非人为诱发痒(7个条目,解释方差为45.31%)、人为诱发痒(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9.87%)、极轻微瘙痒(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8.51%)。验证性因子分析共纳入了165名受试者,评估了ISQ的3因子模型拟合优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非常理想,所有指标均符合建议阈值。
图1. ISQ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图2. ISQ的中文版条目
图3. ISQ的英文版条目
为验证ISQ量表的有效性,研究者招募了124名健康参与者,要求他们完成了一系列问卷并接受了一系列实验性痒觉敏感性测试,包括三种类型的痒觉诱发刺激:羽毛刺激、电刺激、组胺二盐酸溶液点刺。在每项测试中,受试者均使用11分制数字评分量表 (NRS) 对瘙痒强度进行评分。检验结果表明,ISQ总分与总体实验室诱发痒觉敏感性呈显著相关(r = 0.57, P < 0.001),且该相关性也体现在所有测试中。
图4. 健康人群中ISQ得分与实验室诱发痒觉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研究进一步在97名AD或慢性湿疹患者中对ISQ量表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患者组ISQ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 = 6.67),即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后,差异依然显著。ISQ评分与患者的多个临床瘙痒特征呈正相关。回归模型证实,ISQ是预测患者主观瘙痒严重程度的最强预测因子(β = 0.29),其预测效力优于临床严重度评估(Patient-Oriented Eczema Measure, POEM)和标准心理测量工具。
图5. 慢性瘙痒患者中ISQ有效性的检验
该问卷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面评估痒觉敏感性的工具。这种简短的自评量表有助于快速捕捉患者痒觉敏感性的变化,从而辅助临床疾病管理。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010, 82030121,32100861)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IS23108)的资助。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Allergy。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硕士生韩修一(已毕业)为文章第一作者,心理所孔亚卓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佛山市康复医院周泉宇医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科张海萍主任以及其他共同作者对本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
文章信息:Han, X., Wu, X., Chen, Y., Zhou, Q., Lin, X., Zhang, L., Wei, Z., Zhang, M., Zhang, H., & Kong, Y. (2025). Itch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A Validated Tool for Assessing Sensitization in Chronic Pruritus. Allergy : 1–3, https://doi.org/10.1111/all.7001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