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发现感知重要性和语言强度促进垃圾分类意愿
——您的表达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4-03-08

垃圾四分类,资源变宝贝。”

“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步走。”

繁忙的都市中,垃圾如影随形,在街头巷尾悄然堆积,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与环境。关于垃圾资源分类回收的宣传标语,曾否吸引过您的注意?甚至引起您行为改变的意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组副研究员刘萍萍及其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探讨了宣传标语中语言强度对个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以及感知重要性的作用及其机制。

此项实验研究基于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和价值观-认同-个人规范模型(value-identity-personal norm model),招募了280名被试参与实验,通过请被试观看环保视频、阅读宣传海报和填写相关问卷等,探究如何更好地促进人们参与垃圾分类(如图1)。

图1. 实验程序和实验材料

研究发现,感知重要性和语言强度能够显著提升人们的垃圾分类意愿(如图2)。当参与者对垃圾分类的感知重要性较高时,人们更倾向于采取相应的行动。此外,强烈、果断的断言性语言表述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能更好地说服人们参与垃圾分类。

图2. 感知重要性和语言强度的交互作用

该研究参考价值观-认同-个人规范模型,同时将环境自我认同和个人规范纳入分析中,揭示了环境自我认同和个人规范在感知重要性影响垃圾分类意愿中的链式中介作用(如图3)。这表明,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知可以增强个体作为环保主义者的身份认同,进而逐渐培养起内在的、稳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感,最终促成行动。

图3. 环境自我认同和个人规范的链式中介模型

该研究为垃圾管理政策和公众沟通策略提供了参考。政府、企业和社区可以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参与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促进行为改变和产生更多的绿色行为。同时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并非所有人都关心生态环境,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宣传的语言强度。通过以上措施,使个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贡献一些行动力量。让我们共同携手,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让绿色的希望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174194)、中国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共同研究项目(GJHZ2095)、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项目(Y9CX391008;E2CX3315CX)资助,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论文信息:

Xu, Y., Zhang, L., & Liu, P. (2024). You must separate: How perceived importance and language intensity promote waste sepa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54, 120267.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4.12026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