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语言对个体跨期决策的影响
——言其语者从其俗?

发布时间:2023-03-22 作者:李纾研究组 许岳培

  作为决策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涉及不同时期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如:选择今天获得10元或是明天获得15元。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影响着生活中许多实际行为(如:教育、储蓄等),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健康、财富与幸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双语、甚至多语使用者。这就意味着,除了母语之外,人们在许多场景下还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语言进行跨期决策。因此,发掘语言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1. 语言影响个体跨期决策的两条路径

  已有研究尝试从两条路径探究语言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图1)。路径一聚焦于母语的未来时态标识(future time reference, Chen, 2013),认为强未来时态标识的母语(即动词需要根据未来时态进行变换,如英语)可能与更少未来导向的决策有关。而更低的未来时间取向(对未来导向行为的倾向性)、更远的主观未来感知(将未来知觉得较为遥远)是可能的解释变量。路径二则聚焦于外语效应(foreign language effect, Keysar et al., 2012),认为在决策时使用外语可能减少个体的决策偏差。然而,外语的未来时态标识是否会和母语一样影响个体的跨期决策?母语为中文(弱未来时态标识)的个体在使用强未来时态标识的英语时,是否会“言其语、从其俗”,从而受强未来时态标识的影响做出更少未来导向的决策?上述两条互相割裂的路径仍无法回答该问题。

  为探究跨期决策中的语言效应,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梁竹苑副研究员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吴成刚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的张阳阳副教授合作完成了一项研究,在中-英双语人群中,比较了个体在使用母语(中文)和强未来时态标识外语(英语)时,其跨期决策偏好、未来时间取向及主观未来感知上的差异。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在中国大学生和成人中共计招募1022名被试(均通过英语四级、且未在英语国家留居6个月以上),并将其随机划分至中文组(问卷均为中文)或英语组(问卷均为英语)。两组被试依次完成跨期决策问卷、未来取向应对量表、主观未来感知问卷、认知反映测验及人口统计学问卷。

图2. 研究1~3的小元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及小元分析结果(图2)显示:语言对个体跨期偏好、主观未来感知的效应不显著,而英语组被试的未来时间取向显著低于中文组。该结果揭示:对于中文母语者,使用强未来时态标识的英语减少了其做出未来导向行为的倾向性,这可能是因为英语的强未来时态标识作为一种认知线索,激活了个体低未来导向的思维倾向;也可能是由于使用外语使得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情绪唤醒降低。然而,由于使用外语带来的瞬时效应相对较弱,该语言效应仍不足以影响个体的跨期决策偏好。

  该研究为探究决策中的语言效应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整体论视角(holistic perspective):联合运用多种测量方式,综合考察了母语特征对决策的长期影响与使用外语对决策的瞬时效应,及语言对决策结果的直接影响和对近端变量的间接影响。该研究也提示,使用外语并不一定能助益个体决策,将语言效应作为助推(nudge)策略时仍需谨慎考虑。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重点自主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项目自主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心理服务工程实验室项目的资助。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双语认知领域期刊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论文信息:

  Xu, Y., Wu, C., Zhang, Y-Y., Liang, Z-Y*. (2023). How a second language and its future time reference impacts intertemporal decisio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12. https://doi.org/10.1017/S136672892300018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