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专家视角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张梅玲研究员访谈录
作者: 《家长》杂志特约记者 常艳春 《家长》杂志记者 楚 城 ║ 日期: 2011/10/14 

  对于儿童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别人的评价,对于儿童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家长》杂志邀请张梅玲研究员为读者朋友作指导。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我们在青少年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太自信,好像他自己什么都行,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种是太自卑,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不论干什么都没信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梅玲答(以下简称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难能可贵的。少年儿童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一位中学生就曾这样描述自己:“有时我很自信,有时我很自卑;有时候我爱交朋友,有时候我又喜欢独处;有时候我性情开朗,有时候我又处于苦恼之中。”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的形象好看吗?”脑子里总爱盘旋这样的问题:“我聪明能干吗?”“我在老师、同学中的印象怎么样?”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追求。因此,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而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每个家长在教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具体来说,家长应从孩子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三方面的教育入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问:请问,什么是心理自我,对于心理自我的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答:所谓生理自我,指的是自己的身体形象,包括性别、外表特征等。孩子对生理自我的认识,需要家长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要认识个体的差异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的23个雄性染色体和23个雌性染色体“混合”时,会产生8388608种不同组合,当染色体中的基因进一步“混合”时,可能的组合数高达64万亿种,再加上后天复杂变化的环境影响,所以,世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成为自己”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自然法则,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尤其不能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和他人盲目比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父母要学会真诚欣赏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接受自己。比如,不少孩子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好而自卑,这时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有一名16岁的女孩,长得矮矮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但她每天乐呵呵的,同学们都称她是“快乐的小皮球”。她之所以这样乐观,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心里就不认为女儿的长相是“问题”。爸爸常对她说:“爸爸胖胖的,你也胖胖的,爸爸是‘大皮球’,你是‘小皮球’,咱俩真不愧是父女。”妈妈也对她说:“你看你的眼睛小小的,像妈妈的是不是?告诉你,你爸爸当初认识我的时候,就是看上了我这对小眼睛挺机灵挺有特色的。”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女儿悦纳了自己的外表,生活得很愉快、很自信。此外,父母应引导孩子懂得,一个人潇洒、高雅的风度是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人,其外观表现是:举止洒脱、衣着得体、谈吐文雅、神态自若;其性格表现是:幽默睿智,使人乐于接近;其待人接物的表现是: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其人生观的表现是:对生活有一种爱和追求,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人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

  其次,要认同自己的性别。性别是遗传决定的,生理上的性别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但心理上对性别的态度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女孩喜欢做男性的百分比有所上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从观念到行动都不能表现任何的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要引导孩子明白,男性、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女性的神经系统不如男性稳定,但女性的耐力比男性好;女性的爆发力、空间把握能力、运动速度比男性差,但说话早,表达能力强;女性偏向形象思维,喜欢文学、外语、艺术等人文科学,而男性偏向逻辑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女性敏感细腻,男性则粗犷豁达。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善于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成为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再次,对自己病残的认同。在现实中,有一部分孩子有先天性病残或后天致残。对于他们,父母首先应面对现实,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和健康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享受相同的爱;同时又要鼓励他们抬起头、挺起胸、自信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身残志不残。

  问:什么是社会自我,对于社会自我的教育,家长又应该怎么做呢?

  答:社会自我是指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包括自己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的影响和社会地位。

  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对家庭自我的认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自我发展基地,家庭自我是对家庭特征的认同和内化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了解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明白自己和家、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拥有,懂得爱自己的家人。

  其次,要指导孩子对社会自我、集体自我的把握和认同。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不与他人合作。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社会自我呢?家长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告诉孩子,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就需人人都遵守、服从、维护社会与集体的规则,任何人都只能为社会、集体增光,而不能为社会、集体抹黑。二是要鼓励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带着个性融入社会,既能与他人打成一片,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又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三是防止两个极端:高估自己或贬低自己。高估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为人人都容易犯放大别人的缺点、缩小别人的优点,而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的错误,这是人性的弱点。需要经常有人提醒,才不致盲目自大。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需要家长给孩子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让孩子因为一点点的成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相反,低估自己,觉得自己时时处处不如人,也会把自己带到痛苦的深渊。一些孩子或因长相不如人,或因某次失败,或因遭到了某种意外的打击,就一直陷入自卑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这时就需要家长客观、公正地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同时给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摆脱阴影,重新找回自我。

  问:什么是心理自我,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自我教育呢?

  答:心理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情趣、爱好、理想等的认识,这是认识自我的关键,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烦恼无处排解而引发的。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烦恼、正确认识心理自我呢?父母应帮助孩子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今天和明天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今天,但每个人都希望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理想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内动力,是孩子对美好未来的自然流露,但仅有理想还不够,父母应让孩子懂得,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是以充实今天为基础的,应鼓励孩子认真对待今天,养成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习惯,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只说不做。父母对孩子明天的期望切记要从孩子的原有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期望过高,目标达不到,容易造成心理自卑。期望过低,没有挑战性,也不符合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上。父母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自我奋斗,要让他知道,成功是靠奋斗得来的,奋斗是成功的基础。

  优势和弱势的关系

  根据多元智慧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智慧,如:音乐智慧、肢体智慧、语言智慧、空间智慧、反省智慧、自然智慧、数学逻辑智慧、人际交往智慧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优势智慧的不同与呈现早晚的不同。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智慧,扬其长促其短。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四点建议:①父母要为孩子搭建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孩子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认识自我。②要提供具体地帮助,促使孩子的弱势智慧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③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兴趣,多给孩子一点自我创造、自我设计的空间。④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智慧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智慧。

  逆境和顺境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有时候顺,有时候又不顺;有时侯会取得成功,有时侯又会遭到失败。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没有谁会是常胜将军,也没有谁会始终背运。孩子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可以通过培养锻炼来铸就的。在顺境时,父母一方面要和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为孩子的胜利欢呼庆贺;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孩子居安思危,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孩子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就不会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在逆境时,父母更应多给孩子一些帮助和鼓励,让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经受考验。孩子若没有经受失败、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轻者容易失望、自暴自弃,重者容易轻生厌世。活生生的教训时刻都在我们周边发生,家长只有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帮他们克服意志薄弱的毛病,才能使他们在各种锻炼和考验面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快乐与烦恼的关系

  人人都希望自己天天快乐,但生活、学习、工作本身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孩子乐观、自信、豁达的心态是需要家长有效引导的。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快乐是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体验;其次,要学会如何对待不快乐,即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不快乐的事,而是知道如何对待不快乐的事。所以,帮助孩子排除烦恼,就相当于帮助孩子找到了快乐。孩子不经历烦恼,就不会知道何为快乐,这是世间活的辩证法,需让孩子明白。现实和梦幻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但是,当今的孩子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交友,往往会沉入梦幻的世界。有专家估计,如今,我国有近25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这当中,已有不少人分不清何为现实世界、何为虚拟世界,给孩子的自我认识造成了很大伤害。家长应如何面对信息时代孩子的玩耍方式呢?我认为:①要丰富孩子现实的生活内容,让孩子旺盛的精力有地方可用,让孩子充满幻想的童年有相应的玩具、相应的同伴可玩。②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到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更丰富、更可爱。③要指导孩子上网,和孩子一起玩,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让孩子摆脱梦幻世界,快乐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孩子若能充分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健康的人生,就能把握好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