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专家视角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高文斌谈“树立自信 超越自我”
作者: 高文斌副教授访谈录 ║ 日期: 2009/09/23 

  主持人: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是树立自信心的问题,在您看来我国青少年自信心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而由此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高文斌:青少年从整个群体来讲,是在全社会最不缺乏自信心的。但是青少年在不会有太多创伤的情况下为什么会不自信呢?一个人不自信有两个原因同时出现,一个就是有他自己挫败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就是在挫败事件发生后用不太正确的处理方式而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了挫败事件以后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去处理,还是不会影响自信心,反而可能会增强自信心。如果具体到现在的青少年身上,可能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青少年自信心不够强,可能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个案,这些个案可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认为还是个别人比较突出。

  主持人:总体来说青少年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只是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不自信的青少年。

  高文斌:我们经常会说当咱们特别感觉某些人没有自信的时候,也折射出成年人社会缺乏自信,我们特别关心青少年没有自信这件事儿,也许是事实。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呢?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社会的把控能力不自信,如果你认为完全可以把这个孩子教育好,那么你看到的所谓有问题的青少年,你会热情的去帮助他,这就完了。主要是大家感觉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感觉青少年没有自信心。

  我们现在总是讲主流人群永远是成年人,现在主流人群的压力比以前要大很多,家长会感觉青少年找工作比较困难,因为他可能会随时失业。

  主持人: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有一些人会问孩子,你现在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孩子就会说:我很担心,怕将来找不到工作。

  高文斌:其实这个话虽然说了,但是并不代表他就可以理解,他就知道工作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不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反而会搅乱他学习的目标。一个小学生要好好学习,他认为学习好,老师会表扬我,家长也会奖励我,同学也会敬仰我。但是你跟孩子说,好好学习,为了找一个好工作,那么孩子就不能理解你说的话。青少年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当做他听到的是大人讲的话。我置疑这个孩子是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主持人:可能只是家人的一些想法。

  高文斌:是的。现在很多的小孩都聪明,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孩子聪明呢?因为他们会说一些我们以前不会说的话,做一些很让人吃惊的事情。而这实际上不见得会有多么复杂。小学生阶段不是抽象思维阶段,而是非常具体的。他完全可以通过肢体的语言去表达,而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买玫瑰、喝咖啡之类的。小朋友会很直白地表达这件事情,而不是用太多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的孩子都会说很多的话,但是这些话可能和他们的生活关系并不大。

  英国有一个调查,英国农民保证日常交流需要500个单词就可以了,这并不妨碍他的生活和工作。所以青少年并不是要被教成说什么话,真到了那个场景的时候其实他也不会说你的话。他还是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说到“自信”,这些青少年比以前更聪明了,我们自然希望他们会更自信。这倒退二三十年以前可能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而现在物质上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了,我们就开始考虑孩子如何出人头地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就变得复杂了。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选秀比赛,您觉得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挫折,增加自信,这个事情可取吗?

  高文斌:选秀是为了让孩子成功,为什么会是挫折呢?家长在给孩子报名选秀的时候可能觉得这是一种挫折教育。我们以前说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见识要差一些,所以让孩子从小见识一些东西没什么坏处。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他的失败是不分大小的。比如说他今天要求吃一个雪糕,但是家长没有让他吃,那么孩子会感觉非常的挫败。家长让孩子参加选秀的活动,如果没有选上,他也未必有失败的感觉。有失败感觉的是家长,小孩没什么可失败的,不行我明年再来就可以了。

  主持人:就是一些平时简单的事情日积月累形成的。

  高文斌:很多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了一些选秀失败以后的影响,比如选秀意义很大,孩子就会感觉很难受。小孩的自信心其实不需要通过这么复杂的事情去做,他在家里跳了一个动作,家长觉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很自信。除非这个小孩已经到了青春期,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了。

  主持人:其实孩子还是很简单的。您刚才也提到了,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高文斌:简单说,小孩的发展可以分为比较简单的几段。比如孩子在幼儿期的时候,这段的自信其实是很具体的,就是他能干什么,就是很具体的行为即可,成年人不要忽视小孩的进步。

  主持人:家长一定要给他鼓励。

  高文斌:家长一定要知道他进步了,这期间的小孩只要能得到更大的关注就可以了。

  再大一些,孩子到了学龄前的阶段可能就有一定的概念了,表现在他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有一些来往了,幼儿园中班以上的孩子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儿了。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失败,比如说他对别人有要求的时候得不到满足,比如他说他想挖土,但他没有铲子,要别的小朋友的铲子,小朋友不给,这个时候达不到目的他会受挫折。家长这个时候就会代劳替孩子拿东西,这是家长的本能的保护性的动作。而三岁小孩喜欢什么事儿都让他自己干,家长如果帮他干的话他是绝对不高兴的,这个时候他是在强化“我行”、“我能行”。

  等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就会有社会化出现了,他必须有伙伴,还要能和老师在一起。有的时候小孩和老师的关系不好,家长可能会和学校协商给自己的孩子换班,但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会能和很多的人打交道。这个老师可能不太喜欢你,但是你能否让孩子找到老师不喜欢你的原因?如果和孩子讲道理,他不太理解,家长应该通过行动,慢慢地让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学生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大部分会有保护意识。

  从心理角度讲,也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心态的保护,当你遇到一些不满意的事情的时候,如何解决问题。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大部分的孩子会慢慢发展起来。这段期间就进入了青春期了。有的孩子很敏感,自信心受到损伤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发火啊、离家出走啊。

  受挫一般经常会发生在孩子两三岁以及后来青春期的时候,而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怕的阶段,这段期间只要家长和老师行为不是特别恶劣,他不会受挫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可能一句话就会让孩子很敏感,因为青春期是一个要完成自我意识的过程,等于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他必须自己完成这个过程。

  而且青春期要修补过去十几年的成长漏洞。很多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倒退,有时会变得特别不成熟。所以他就会出现一些少儿期、幼儿期的行为特征,如果你这个时候去触及他,他就会很敏感。他现在是青春期,激素发展过快的时候,自己就会不平衡,多种因素凑在一起,青春期就是一个不太好说话的时候。

  但青春期又是孩子特别容易认同的时期,他可能会认同很多的偶像,如,他如果认同一个人就会玩命的认同,这个时候如果教育起作用的话,就更容易一本万利。所以榜样的力量在青春期会比在小学的时候更重要。他小的时候你给他讲董存瑞、黄继光,他可能不容易认同。但是一个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知道了董存瑞、黄继光,他可能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但是我们目前的情况是,青春期的这方面教育在减弱,而是加强了物理、化学的教育。你认为你的教育很有体系,很有组织,那为什么在成年的时候会崩塌?就是因为在他混乱的时候,你在尝试建立体系;而在他需要的时候,你却没有建立体系。青少年期恰恰是需要教育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切入。

  一个人成年的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自立,那就要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要靠经验去建立,道理是不起作用的。经验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和体验。要完成这个任务,青少年首先会把自己和其他的孩子区别看。你可能会看到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奇装异服、思维古怪,其实他不是冲着具体的一个人去做的,他只是要表现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不一样。因为在此之前的十来年是要和父母保持高度一致的,现在我和父母不一样了,那么意味着我已经长大了,当然这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

  主持人: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个过程吗?

  高文斌: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他认为我和你是不一样的,因为父母是上一代的人。所以父母在青少期发现孩子有逆反表现的时候,应该明白,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主要就是应该把自己的保护圈扩大。

  因为家长教育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跟随者,父母是不能改变自然规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能够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保护圈是要逐步扩大的。孩子长大点了以后,父母应该慢慢放大自己的保护圈,很多的家长不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寄宿,也不放心让孩子出国,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一天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青少期的时候,这个圈子也要扩大,家长的保护不能在孩子的目光锁定之内。肯定要在相对远的地方去保护他,因为家长也要相信自己孩子的水平,你越不相信孩子,孩子也就越不相信你。这时如果要想让孩子有自信,就要让他有相对大的范围去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说,从婴幼儿一直到成年,家长应对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家长会跟孩子起冲突,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永远滞后孩子成长的,你不可能要比孩子超前。

  主持人:青少期的孩子之所以和父母闹毛病,可能是父母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高文斌: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影响,因为父母工作的压力也很大,但是又要很好的教育孩子。

  主持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家长、老师,包括学校、社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事情,也关系到全社会。您是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在您所接触过的例子中,家长或者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的?

  高文斌:有的孩子在学校会跟老师有冲突,那么家长首先要做的既不是给孩子撑腰,也不是批评他。家长得先倾听发生了什么,搞清楚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之后,帮孩子去和教师沟通,这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必须的。有的家长很矛盾,怕说了以后,这个老师将来更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必须搞清楚自己要干吗。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冲突很厉害,是因为他不会和人交流,他有的时候不会先告诉老师,而直接就去做。他要做得不好,那么老师就会批评这个孩子。家长应该找到脉络,然后以第三方的状态去和孩子沟通。

  有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成功,他和孩子去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进行交流。如果他告诉了孩子正确的方法,孩子可能就会被吸引。有的家长会做得比较公正,但是否都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呢?也不见得。

  有的老师可能确实不那么让人满意,但是你的孩子就必须要所有的人满意吗?但是由于家长的沟通,孩子就会知道除了数学老师不喜欢我,其他老师还是比较喜欢我的,我们班的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就不会因为某个老师不喜欢他,而见火就着了。其实他应该明白不见得谁都要跟我好,我也没有必要让谁都认可我,其实那样也很累,不可能的。老师不喜欢我又怎么样了?我该考90分,老师还得给我90分啊,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儿。

  主持人:也就是说,家长首先要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把这个事情看清楚。

  高文斌:对。

  主持人:对于孩子来说,能够遇到对他不太好的事儿,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

  高文斌:我们允许老师犯错误,允许家长犯错误,因为老师的任务很重,家长对老师的期望也很高,很多的老师感觉很困惑。

  其实教育是要承担风险的,在这个社会当中只要你过一天,你就要承担风险。如果我们让所有的人都承担合理的风险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比如说某老师讲课讲糟糕了,如果家长或者学校领导看到的话,可能对这个老师影响很大,那么老师很紧张,他整个精力就放在如何防止出错上了,而并非是如何把孩子教好。如果把这个变成责任事故的话,教育就乱套,不允许老师犯错误,那么这是反教育。如果你这么要求老师,老师也会要求学生不能犯错误,高考砸锅一次,你这一辈子也就完了,所以生活就没有什么乐趣了。“自信”应该一段一段的去增长。

  我们研究人员近几年提出了一个“单一评价体系”,如果青少年始终是在“单一评价体系”里面成长的话是很难有自信的。

  人是一个不断要信息反馈的动物,社会要有评价体系。小孩的成长一般都是单一的,阶段性的单一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的第一任务就是不要孩子生病,在这个期间,小朋友不太会比谁的学习好,谁聪明,而是经常去比谁的个子大,这个时间段的孩子都是以肢体来处理问题。

  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就要看谁的学习成绩好了,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小孩也会逐渐认同这个标准。高中以前我们有严密的小学、中学教育网,是手把手的教;进入了大学阶段,突然多元化了,完全没有人管。所以很多的孩子到了大学以后,都会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个时候貌似比较乱,但是有的孩子通过这个阶段就长大了。很多的孩子在大三的时候就会遇到新的“单一评价体系”,就是找好工作,谁挣钱多的问题。

  一个人其实每个阶段都有个唯一的任务,如果这样的话,他就会变得非常单一。在这个期间他达不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失败,而且无从补偿。如果他的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就完蛋了,你学习成绩好的话,其他不行也可以。自信是有度的,所以在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一直是“单一评价体系”,没有好或者不好。所以“单一评价体系”是非常可怕的。

  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简单的单一纬度发展到多元纬度,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单一的阶段过来的,所以小孩看电影的时候几乎都会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如果你让孩子看《色戒》,他不知道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如果一直处于单一的评价体系,进入社会以后是不行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用多种标准看自己,才能有自信。人有很多评价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也不行。他会感觉你是在骗我呢,所以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去教育他,让孩子遇到了事儿以后知道如何解决。

  我当然不太赞成用挫折教育,比如拓展训练移植到中国以后,就把最重要的心理训练给去掉了,变成了体育训练。没有做过心理训练而直接去蹦断桥,除了刺激和吓一跳以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孩子最初分辨黑白的时候,应该让他黑白分明。他长大的时候家长才讲黑白分明,这个孩子是不可能自信的。因为他该黑白分明的时候没有分明,该彩色的时候也彩色不了。

  主持人:我们家长其实还是很缺乏这项教育的。

  高文斌:我们在教育里还是缺乏自信。

  主持人: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有家长提出了关于高考的问题:在高三的最后关头,我的孩子成绩总是不理想,情绪也很低落,如何引导他积极应对高考?

  高文斌: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在家长当中是很普遍的。在中国,高考考家长胜过考孩子。但是我们不能指责家长,更不能指责孩子。

  我们解决问题的初始点就是看自己,家长着急在哪里?孩子考不好又能怎样?日子还得过吧?孩子一到考试的时候成绩不好,那就得分析之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而且不好到了什么程度。很多的孩子说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发挥失常,甚至比平时的状态还差。

  主持人:这是一种考试焦虑症吗?

  高文斌:肯定是的,但是不一样,不是一个孩子放松就可以好的。

  主持人:有家长问: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了,性格比较内向,如何让他大胆开口,表达自我?

  高文斌:这里有两个问题。内向不是问题,只是一个性格特点。孩子在该说话的时候不敢张嘴,是胆小。内向不需要改变,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外向也没意思。首先要分析清楚是性格的问题还是障碍的问题,如果是性格问题,我们不做太多的干扰。内向的孩子该说话的时候也会说话的,不说话不是因为内向,而是因为怕什么东西,所以才不想说话。

  主持人:在我们周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那请您谈一下,留守儿童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呢?

  高文斌: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关注这个事儿了,在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省份比如重庆、四川、安徽、贵州我们都做了一些工作。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得很出色,所以留守并不是一个原因。从经济角度讲,打工的家庭可能经济条件还有改善。但是打工者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家穷,这个原因是孩子到底如何判断贫富的问题。有的孩子可能就是感觉别的孩子有五个奥特曼就是比我有钱,而我父母不在家,我一个都没有,所以我家比较贫穷。

  父母外出务工确实会对孩子有影响。比如说家长在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外出打工,那么孩子长大了以后可能会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如果父母在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外出打工,那么他可能特别想念家长。如果父母外出打工了,有的孩子还会对父母产生仇恨感。《金婚》里面的老二,就被送到了老家,表面比老三对父母还和善,但是这个状态是不自然的,里面有很多的掩饰,有很多比较气愤的东西。所以父母什么时候离开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只要让孩子树立一个非常好的心态,其他就不会觉得自卑,为什么说农村的孩子会自卑?是因为农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并不是从人性上贬低你,而是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说的。

  这样孩子如果觉得无论我怎么干,都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不会被城里接受。那么这个自卑就是不可更改的了。我们这个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一点光荣感,比如说我是个农民,我也是个非常光荣的农民。

  我们到某农村调查的时候,很多孩子想去合肥、去北京,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提到将来要回家乡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种理念的形成,会产生附带产品,他想的就是要尽早脱离和农村的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主要讲的就是你们家好,让这些学生真的觉得自己村好,他会很自豪的跟城里孩子讲:我们家养猪,你们家没有。他会自豪的跟城里的孩子讲:我还会放羊,而你不会。所以客观的东西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而是他怎么认识自己的环境,这还是“单一评价体系”的问题。

  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城里孩子,其实最基本的自信就是他首先喜欢自己、喜欢他的父母、喜欢他的家庭、喜欢他的学校,那么他就很自信。教育工作者如果一点都发现不了孩子的好就不能从事教育工作。

  主持人:有老师问: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孩子,在和家境富裕的同学交往中,常常觉得低人一等,做为老师,我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克服自卑?

  高文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做“现实”,现实其实不叫问题,问题是可解决的东西,而现实是不可能解决的。一个孩子说我们家穷,这是现实,而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觉得你们家穷。我们所有的东西如果拉到了现实中去,可能就有解决的终点。但是你说这是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不能解决的话,那么就是死问题了,所以我们说任何老师只要能帮助你的学生把现实和问题区分开,那么就可以改变了。

  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家穷?其实语法上正确,但是你大了以后就可以分析为什么你们家穷了,现在这个问题是我们家长灌输给他的,因为你是村里的,因为你爸爸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所以你穷,有因为才会有所以,所以这样的话才让孩子觉得穷不是现实,是有人给我造成了恶果,我要清算,所以同学之间凭什么你要穿名牌?家长和老师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你不能很坦然的面对穷是现实,那么孩子就会变本加厉。

  主持人:就是要让孩子平静的面对这个现实。

  高文斌:孩子面对了以后就会解决问题,他的现实是穷,但是他的理想是富裕,那就要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要告一段落,本次访谈是“心理专家讲坛”系列活动第十期,也是最后一期,此次系列活动历时一年,共举办了十场讲座和十场访谈,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对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心理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心理专家讲坛”的支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中国文明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再次感谢高老师,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