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报道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科技日报:让心理创伤不留“疤”
作者: 王力 ║ 日期: 2009/08/24 


   “什么是PTSD”?当四川的心理服务人员茫然地问王力这个问题时,他意识到,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太少,这很可能会耽误一些患者的识别和救治。

   ——人物档案——

  王 力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评估。

  参与及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其中主持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创伤后应激障碍与Stathmin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2008年第43期博士后基金亚健康状态诊断用自主神经活动指标体系的建构等。参与2006年国家863项目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人格、团队内部的知识分享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个体与团队层面的研究。

  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救援工作中,参与了863计划项目5·12地震灾民社区心理救援与心理调控模式研究、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子课题: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等。

  并曾经参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认知神经机制及心理生理干预策略、全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评估和干预对策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评估和干预对策研究、中国人婚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等课题。

  四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它留给我们的伤痛却没有停止。一年前,作为心理援助人员,王力走进灾区,在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援助的同时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一年后,这些研究成果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8月17日,记者走进王力的办公室,与他一起回忆那些地震心理援助带来的感动和收获。

  走进灾区“第一课”

  “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

  2008年6月5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入地震灾区的援助人员,王力第一次进入四川。

  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回来开会,每天向上汇报工作进程。在绵竹的帐篷中,王力经历了难忘的20天。去居民的帐篷里做心理治疗,为周边小学的学生上心理课,甚至还为驻地特警等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需要转到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就要立刻做。”王力这样说。

  唱歌、跳舞、聚在一起聊天,这种最简单的活动往往给灾区孩子带来最多安慰。“在我们做活动的帐篷旁,有一个孩子因为地震失去了一条腿。活动开始前,所有的孩子要求我们等一等,他们跑到那个帐篷里,把截肢的孩子扶过来,和所有人一起参加活动,那个情景让我特别难望。”四川的日子带给王力的感动现在仍然在延续。

  拉近关系、倾听、再给予一些情感支持,这是当时心理援助最简单的处理方式。王力介绍,如果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自杀、攻击行为强、酗酒等情况。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辅导并不容易,因为如果心理专家角色定位不清,对患者挖掘太深,很容易造成灾区群众心理的创伤。

  “有一个女孩,也是学心理出身,作为志愿者参加到对四川的心理援助活动中。”王力回忆,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活动中,她与一名校学生进行了“她无法掌控的深入交流”,整整一个下午,这个女孩都坐在小学生旁边,倾听他的故事、陪他聊天。回到驻扎的帐篷里,这个女孩没有吃饭,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直默默地流眼泪。王力和他的同事马上对这个女孩进行心理疏导。

  “我们先问她今天下午和那个学生的谈话内容,询问她现在的心理状态情感,帮助她解决问题,问她自己还适不适合继续留在四川。”王力说,这个女孩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继续工作,“她只在四川呆了3天”。

  在进行心理援助初期,每隔10多天就要换一班人,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把握自己的情感并非那么容易。王力说:“除了自己控制以外,还有一些技巧,这是需要经过培训的。”

  那是什么样的技巧呢?王力思考了几秒钟,笑着说:“我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吧。”

  带着任务回四川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2008年8月,再次进入四川的王力则带着研究的任务。

  作为中科院心理所“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王力和他的同事要进行的是“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研究。

  王力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人在灾难、车祸、凶杀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或精神症状。在此之前,PTSD疾病由西方国家提出,亚洲原来仅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特有的心理疾患,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四川组织了一次针对地震灾后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灾区患这种疾病的人并不在少数。如此一来,如何识别易感人群,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援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PTSD”?当四川的心理服务人员茫然地问王力这个问题时,他意识到,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太少,这很可能会耽误一些患者的识别和救治。

  展板、宣传活动、发放小册子,为当地群众做讲座……王力和同事们风风火火地忙活开了。对当地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培训,安排临床心理学家走访受灾群众。此外,他们还与当地政府联系,帮助建立人们的社会支持体系。王力说,从心理、社会、生物学角度对患者进行整合干预,会减缓他们的症状。

  研究要更加深入

  “我相信我们会做出一流成果来”

  “我们下一步还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我相信我们会做出一流成果来的。”

  中国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西方相比有什么差异?患病的人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自主神经的活动和脑功能等方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经历了同样的灾难后,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却没有?其间是否能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诠释这种差异?针对这些问题,王力和他的同事分成了4个方向,继续进行研究。

  也许是学医出身,王力在关注心理的同时注重人身体状态的变化。“因为认识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从单纯某一个指标来看问题。对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的回答,都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尽可能多的证据,基于这些证据来回答。”

  王力说,针对地震的研究,“我们想通过在灾区持续的实证研究能回答更多的问题。”

  那做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一直到能回答这些问题为止。”王力笑着的眼神很坚定。

  “什么是PTSD”?当四川的心理服务人员茫然地问王力这个问题时,他意识到,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太少,这很可能会耽误一些患者的识别和救治。

  ——人物对话——

  “我们的背后还有一批人”

  问:心理学工作者需要接触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心理会不会受到影响?

  答:看你自己如何把握。所以我觉得心理督导制度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医生,背后还有一批人,为你提供支持,把你心里的不良东西排除。这样的制度大体是,每个心理医生定期接受由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的指导,把临床的经历、处理方式和自己的心理变化告诉团队,他们帮你排除不良的问题。现在我国已经有这种心理督导方式。

  问:心理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心里会发生变化么?

  答:基本上人有意无意都会有一些反应,特别是当压力特别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心理督导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基本原则是在做心理治疗时,个人的情感既要积极关注,却又不能过度卷入,充分共情却又不感情用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素养。

  “搞心理的人会比较理性”

  问:搞心理的人会不会比普通人冷漠?这会形成一种习惯吗?

  答:也不会吧,如果你冷漠的话,来访者也不会再进一步跟你交流,主要就是要拿捏一定的分寸。我觉得搞心理时间长的人,相对来说会比较理性,用理性、客观、中立这些词更合适。

  问:你是这样的人吗?

  答:这是心理专家应持有的基本理念。

  问:很多人觉得心理医生、心理学大多是一种安慰的作用,只要能安慰人就可以。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有的时候,如何发掘别人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技巧,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至于心理学,当你进入这个领域后,会发现心理学和大众想象的完全不同。以我们研究所的6个研究室为例,有很多研究内容。例如模拟某种应激状态,来观察动物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脑部神经递质、脑电波发生的变化;比如研究红绿灯的颜色设置在什么亮度比较合适,飞机坐仓如何设计才能保证减少飞行事故;还有做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很多内容,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并非那么简单。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8/19/content_95046.htm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